当前位置:首页 > 古诗词 > 缇萦救父文言文翻译及注释(缇萦救父赏析)

缇萦救父文言文翻译及注释(缇萦救父赏析)

longhaowen2022-10-22 11:26:57古诗词28
原文 文帝四年中,人上书言意①,以刑罪当传②,西之③长安。意有五女,随而泣。意怒,骂曰:“生子不生男,缓急④无可使者!” 于是⑤少女缇萦伤父之言,乃随父西。上书曰:“妾⑥父为吏,齐中称其廉平,今坐法当刑。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,而刑者不可复续,虽欲改过自新,其道莫由,终不可得。妾愿入身为官婢⑦,以赎父刑罪,使得改行自新也。” 书闻,上悲其意,此岁即除肉刑法。 注释 意:指淳于意,复姓淳于,名意。 传:专车押送。 之:往,到。 缓急:偏义复词,指危急。 于是:当时。 妾:古时妇女自称的谦词。 官婢:古时因罪没入官府作奴婢的女子。 译文 汉文帝四年,有人上书朝廷告发淳于意,按照刑法要用囚车押送,向西送到长安。淳于意有5个女儿,跟在囚车后面哭泣。淳于意生气了,骂道:“生女儿不生儿子,遇到危急没有可用的人!” 当时最小的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很伤心,就跟随父亲西行。到了长安,给朝廷上书说:“我的父亲担任官吏,齐地的人都说他廉洁公平,如今犯法要受到刑罚。我非常痛心被处死的人不能复生,而受刑致残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,即使想改过自新,也无路可走。我情愿做官府中的奴婢,来抵消父亲要受的刑罚,让他能够改过自新。” 汉文帝看了缇萦的上书,怜悯她的心意,在这一年废除了肉刑。 文言知识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,在特定语境中,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,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。 1、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。例: 上文“缓急无可使者”——“缓急”只取“急”的意思。 《桃花源记》:“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”——“远近”只取“远”的意思。 《石钟山记》:“则山下皆石穴罅,不知其浅深”——“浅深”只取“深”的意思。 2、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。例: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”——“国家”只取“国”的意思。 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“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”——“巷陌”只取“巷”的意思。 历史故事 淳于意是古代著名的,潜心研习黄帝、扁鹊的医书,医术精湛,被人们称为神医。因他曾任太仓令,所以又被称为仓公。 由于他医术高明,很多达官贵人都想聘请他为府上的医师,但都被拒绝,因此淳于意得罪了许多人。 后来,有权势的人告发淳于意,说他借医欺人,漠视生命。地方官吏判他有罪,处以肉刑。 因淳于意曾经为官,按照当时刑法规定,必须押送至长安去行刑。接下来就有了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。 淳于缇萦的上书,在中国法制史上影响深远。正是从此开始,贻害无穷的肉刑制度逐步被废,拉开了中国刑制改革的序幕,成为野蛮刑制向文明刑制转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 那什么是肉刑呢?肉刑制度起源于“杀人者死,伤人者创”的原始同态复仇论,在夏商周成为国家常刑,一直延续到汉朝。 肉刑包括黥、劓、刖、宫、大辟五种刑罚。 黥(qíng)——又称墨,指在脸上刺字,染上黑色作为标记。如汉初名将英布,在秦朝时被处黥刑,因而叫做黥布。 劓(yì)——指割掉鼻子。如秦献公的儿子公子虔就被处以劓刑。 刖(yuè)——又称剕(fèi),最初指砍掉脚,后来也有断腿或挖膝盖骨等。如兵法家孙膑就被挖了膝盖骨。 宫——指男人去势。如《史记》的作者司马迁就是受了宫刑。 大辟——指死刑,执行的方式很多,有的极其残酷,如枭首、腰斩、剖腹等。 光看字面意思就觉得很,是对人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。废除肉刑的确是文明的进步,肉刑则改为了打板子和服苦役。 而淳于缇萦不怕千辛万苦,为父申冤的至孝之心,更使她成为孝道的典范,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。 出处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龙好文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站长删除

本文链接:https://haowen.longge2021.cn/post/30866.html

分享给朋友:

“缇萦救父文言文翻译及注释(缇萦救父赏析)” 的相关文章

登岳阳楼2022-09-03 06:27: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