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古诗词 > 相见欢的词句

相见欢的词句

longhaowen2025-05-07 03:22:10古诗词55

1. 相见欢 的名句

无言独上西楼, 月如钩,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

剪不断, 理还乱, 是离愁,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。 相见欢 格律: ⊙○⊙●○△ ●○△ ⊙●⊙○ ○●●○△ ●⊙▲ ⊙○▲ ●○△ ⊙●⊙○ ○●●○△ (○平●仄△平韵▲仄韵) 说明: 相见欢◎秋闺 李煜 (南唐后主) 〔题考〕 本调昉于唐,正名〔相见欢〕,南唐后主作此调时已在归宋之后。

故宫禾黍,感事怀人,诚有不堪回首之悲,因此又名〔忆真妃〕。又因为此调中有「上西楼」、「秋月」之句,故又名〔上西楼〕、〔西楼子〕、〔秋夜月〕。

宋人则又名之为〔乌夜啼〕。【词苑丛谈】云:「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最为凄惋,词曰:『无言独上西楼』云云。

」顾〔锦堂春〕亦名〔乌夜啼〕;且〔秋夜月〕亦另有八十二字正调,此所应细辨者也。又有一名曰〔月上瓜洲〕。

〔作法〕 本调三十六字。凡两用韵,前半皆用平韵。

第一句六字,一、三字平仄可不拘。第二句与"捣链子"第二句同。

第三句为九字句,于第四字略断作豆,但也有于第六字断句者。(万氏【词律】)此等九字句尽可先成七言一句,而后再寻两字冠之。

后主此词正用此法。后半起二句换仄韵最宜注意。

万氏【词律】云:「断乱二字,是换仄韵,各谱具失注,是使学者失去二韵,其误甚矣。」第三句仍协平韵,与前半第二句同。

末句亦为九字句,句法与前半末句无异。 无言独上西楼, ⊙○⊙●○△(平韵) 月如钩, ●○△(协平韵) 寂寞梧桐、⊙●⊙○(豆) 深院锁清秋。

○●●○△(协平韵) 剪不断, ●⊙▲(换仄韵) 理还乱, ⊙○▲(协仄韵) 是离愁。 ●○△(换前平韵) 别是一般、⊙●⊙○(豆) 滋味在心头。

○●●○△(协平韵) 相见欢 作者: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1。倚清秋。

万里夕阳垂地、大江流。 中原乱2。

簪缨散3。几时收?试倩悲风吹泪、过扬州4。

【全部注释】 1.金陵:即南京。西楼:一般泛指高楼,李煜《乌夜啼》:"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",此处应指南京城楼。

2.中原乱:指公元1127年,金兵南侵,汴京陷落,徽、钦二帝被掳北上事。 3.簪缨散:簪缨指仕宦冠服,骆宾王《帝京篇》:"簪缨北阙来。

"此借指仕族逃散流亡。 4.倩:通"请"。

扬州:时处于宋金对峙前方,屡受金兵进犯,建炎三年(公元1130年)几被焚烧破坏殆尽。 【赏析】 宋钦宗靖康末年(公元1127年)四月,金兵南犯汴京,徽、钦二帝被掳北上,北宋灭亡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"靖康之耻"。

同年,赵构率众南渡,在南京称帝,号建炎,是为南宋高宗。朱氏此词即作于是年秋天到达南京时,词中伤世念乱、慷慨无限,被陈廷焯《词则》誉为"笔力雄大,气韵苍凉"。

上片写登金陵城楼所见之景,清秋萧瑟、夕阳西垂,均寓悲凉无力之慨;"大江流"三字,则暗用谢眺《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》"大江流日夜,客心悲未央"成句,寄托故园之思。下片由景入事,直指时局,以"几时收"之问传达无限悲愤及忧虑。

收篇欲请悲风吹泪到前线扬州,则逗露亲身赴战、收复北地的愿望。 ( 见 百度百科) 参考资料:38966.htm。

2. 相见欢中的诗句

“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”紧承“锁”之愁思而来,将愁绪比为无形的乱丝,细致入微地描写出“离愁”如麻,裹缚全身,不可超脱的情状。

若说麻还可来个“快刀斩乱麻”的话,而纷乱的心绪却“剪不断,理还乱”。“剪不断,理还乱”这两简单明了的比喻,深得“抽刀断水水更流,借酒销愁愁更愁”(李白《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》)这一比兴手法之妙,还更胜一筹。它不仅把牵肠挂肚、纠缠不去、使人不胜烦忧的离愁写得淋漓酣畅,而且水到渠成引出结句:“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。”

明人沈际飞评结句云:“七情所致,浅尝者说破,深尝者说不破,破之浅,不破之深,‘别是’句妙。”清人王闿运在《湘绮楼词选》中也说:“词之妙处,亦别是一般滋味。”

结句妙就妙在情真而难以言明上。“愁”是什么滋味,很难说出。之所以难,大概除了其形而上之外,便是其繁而杂。“深尝者”在苦大愁深中,自然难觅头绪、莫辨滋味而难以说破。李煜取我们平常只能说的“很不是味儿”之语,加以直白表达,真是随意拈来,恰到好处。

3. 相见欢 的名句

1.作者:南唐●李煜

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。

无奈朝来寒雨,晚来风。

胭脂泪,相留醉(留人醉),几时重。

自是人生长恨,水长东。

2.作者:南唐●李煜

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。

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

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。

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。

3.作者:纳兰性德

落花如梦凄迷,麝烟微,

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。

愁无限,消瘦尽,有谁知?

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。

4.作者:朱敦儒

金陵城上西楼,倚清秋。

万里夕阳垂地、大江流。

中原乱,簪缨散,几时收。

试倩悲风吹泪、过扬州。

4. 【求几首词语优美的词(像李煜的相见欢那样的)】

苏轼 【蝶恋花】 花褪残红青杏小.燕子飞时,绿水人家绕.枝上柳绵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!墙里秋千墙外道.墙外行人,墙里佳人笑.笑渐不闻声渐悄,多情却被无情恼.【西江月】 点点楼头细雨,重重江外平湖.当年戏马会东徐,今日凄凉南浦.莫恨黄花未吐,且教红粉相扶.酒阑不必看茱萸,俯仰人间今古.【定风波】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.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.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.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.柳永 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.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,兰舟催发.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.念去去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.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冷落清秋节.今宵酒醒何处,杨柳岸、晓风残月.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好景虚设.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.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,日晚倦梳头.物是人非事事休,欲语泪先流.闻说双溪春尚好,也拟泛轻舟.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.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.乍暖还寒时候,最难将息.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晚来风急!雁过也,正伤心,却是旧时相识.满地黄花堆积,憔悴损,如今有谁堪摘?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!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,点点滴滴.这次第,怎一个愁字了得!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消金兽.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厨,半夜凉初透.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.莫道不消魂.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.红藕香残玉蕈秋,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.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.花自飘零水自流.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.此情无计可消除.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.李煜 《长相思》 一重山,两重山,山远天高烟水寒,相思枫叶丹.鞠花开,鞠花残,塞雁高飞人未还,一帘风月闲.《乌夜啼》 昨夜风兼雨,帘帏飒飒秋声.烛残漏断频倚枕.起坐不能平.世事漫随流水,算来一梦浮生.醉乡路稳宜频到,此外不堪行.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,寂寞梧桐,深院锁清秋.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,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.遥夜亭皋闲信步,乍过清明,渐觉伤春暮;数点雨声风约住,朦胧澹月云来去.桃李依依春暗度,谁在秋千,笑里轻轻语.一片芳心千万绪,人间没个安排处.《相见欢》 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,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.胭脂泪,相留醉,几时重?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。

5. 相见欢的诗句是什么

【年代】:唐 【作者】:李煜 【 题 】:相见欢 【内容】: 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。

无奈朝来寒雨,晚来风。 胭脂泪,相留醉,几时重。

自是人生长恨,水长东。 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。

寂寞梧桐深院,锁清秋。 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。

别是一般滋味,在心头。 [译文] 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就要凋谢, 春光未免太匆匆, 无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,夜晚的风! 春花雨,美人泪,给人留下多少醉, 如今何时再重逢 人生本长恨,恰如春水日日流向东!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,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。

起句“林花谢了春红”,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;而续以“太匆匆”,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。狼藉残红,春去匆匆;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,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。

因此,“太匆匆”的感慨,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,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、来日无多的喟叹,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? “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”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,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?所以,此句同样既是叹花,亦是自叹。“无奈”云云,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。

换头“胭脂泪”三句,转以拟人化的笔墨,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。这里,一边是生逢末世,运交华盖的失意人,一边是盛时不再、红消香断的解语花,二者恍然相对,不胜缱绻。

“胭脂泪”,遥按上片“林花谢了春红”句,是从杜甫《曲江对雨》诗“林花著雨胭脂湿”变化而来。林花为风侵欺,状如胭脂。

“胭脂泪”者,此之谓也。但花本无泪,实际上是惯于“以我观物”的作者移情于彼,使之人格化——作者身历世变,泣血无泪,不亦色若胭脂? “相留醉”,一作“留人醉”,花固怜人,人亦惜花;泪眼相向之际,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,已惝恍难分。

着一“醉”字,写出彼此如醉如痴、眷变难舍的情态,极为传神,而“几时重”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。 结句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,一气呵成益见悲慨。

“人生长恨”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,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,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。 【简析】 词名《相见欢》咏的却是离别愁。

此词写作时期难定。如系李煜早年之作,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,如作于归宋以后,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。

起句“无言独上西楼”,摄尽凄惋之神。“无言”者,并非无语可诉,而是无人共语。

由作者“无言”、“独上”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,可见其孤独之甚、哀愁之甚。本来,作者深谙“独自莫凭栏”之理,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,而今他却甘冒其“险”,又可见他对故国(或故人)怀念之甚、眷恋之甚。

“月如钩”,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。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,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“三千里地山河”(《破阵子》),引起他多少遐想、多少回忆?而俯视楼下,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。

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”,这里,“寂寞”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,已无法、也无须分辨,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。过片后“剪不断”三句,以麻丝喻离愁,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,历来为人们所称道,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:“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”。

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,或写愁之深,如李白《远离别》:“海水直下万里深,谁人不言此愁古”; 或写愁之长, 如李白《秋浦歌》:“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”;或写恋之重,如李清照《武陵春》:“只恐双溪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”;或写愁之多,如秦观《千秋岁》:“春去也,飞红万点愁如海”。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:其味在酸咸之外,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,无法驱散,历久弥鲜;舌品不得,心感方知。

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,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,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。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。

李煜(937~978) 五代词人。南唐国君。

字重光,初名从嘉。徐州(今属江苏)人,一说湖州(今属浙江)人。

南唐中主 李璟第六子。建隆二年(961)继位,史称后主。

38岁时,宋师长驱渡江,迫围金陵,明年城陷降宋,被俘至汴京,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、违命侯。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。

南唐在中主后期,已称臣于宋。李煜在位时,一直卑屈事宋,岁时贡献,府藏为之空竭。

但他仍不思振作,浮华奢侈,迷信佛教,终于为宋所灭。他在政治上是庸驽无能的皇帝,却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,工书法、善绘画、精通音律,诗、文均有一定的造诣,词的成就尤高。

李煜的词,可以分为前后两期,以宋太祖开宝八年(975) 他降宋时作为界线。前期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,但题材较窄,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,如〔玉楼春〕"晚妆初了明肌雪"、〔喜迁莺〕"晓月坠"、"宿云微"、〔一斛珠〕"晚妆初过"、〔菩萨蛮〕"花明月暗飞轻雾"等;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〔清平乐〕"别来春半"等,写景抒。

6. 相见欢的诗词

1、全文如下

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。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。

胭脂泪,相留醉,几时重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。

2、注释

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,花开花落,才有几时,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。也是无可奈何啊,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?

飘落遍地的红花,被雨水淋过,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。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,如醉如痴,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?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,就像那东逝的江水,不休不止,永无尽头。

3、出处:《相见欢》为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;

4、创作背景

这首词当作于公元975年(北宋太祖开宝八年)李煜被俘之后。南唐灭亡,李煜被俘北上,留居汴京(今河南开封)二年多。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。他给金陵(今江苏南京)旧宫人的信说“此中日夕,只以眼泪洗面”(王铚《默记》卷下)。此词即写于作者身为阶下囚时期。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龙好文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站长删除

本文链接:https://haowen.longge2021.cn/post/112600.html

分享给朋友:

“相见欢的词句” 的相关文章